1. 感觉、知觉和表象,这是: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2. 不属于生产力实体性要素的是:科学技术
3. 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群众这一范畴是指:推动社会进步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
4.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5. 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指: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6. 社会进步的含义指: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
7. 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形成的不平等条约是:辛丑条约
8.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最迫切的任务是: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9. “工农武装割据”的基本内容是:土地革命
10. 在革命统一战线的两个联盟中,基本的主要的联盟是:工农联盟
11. 毛泽东指出,解决中国一切革命问题的最基本的根据是:认清中国社会的特殊国情
12. 我党提出把工作重点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会议是:七届二中全会
13. 新民主主义的前途是:社会主义
14.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选举谁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
15.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指出我国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
16. 我党对待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采取的政策分别是:没收 和平赎买
17. “一五”计划确定的优先发展的重点是:重工业
18. 邓 小 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要求是:时代主题的转换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兴起
19. 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始终做到:三个代表
20. 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发展目标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1.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改革
22.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23. 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中心环节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24.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指: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及其运动方式
25. 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被确立下来是在:党的“十五大”
26.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取决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27. 坚持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放在首位的应该是: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
28.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其显著特点是: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
29. 台湾问题的本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30. 党的建设的基本问题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
31.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32. 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33. 作为哲学范畴的物质是指:作为物质普遍属性的客观实在性
34. 人工智能的出现和发展证明了:物质是意识产生的基础
35. 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36. 认识的本质在于:能动反映
37. 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者,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犯了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38. 生产关系范畴所反映的是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物质经济关系
39. 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是看:促进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40. 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站在文章内容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
关注公众号
回复“免费资料”领取复习资料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交流群
<<点击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