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哲学是什么?
(1)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对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人人都有世界观;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
(2)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理论);方法论(行动)
2.哲学基本问题
(1)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物质与意识)
(2)内容:思维和存在的第一性(谁决定谁?)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能否被认知?)
3.哲学派别
判定标准:(1)第一性(2)同一性(3)世界状态
(1)第一性:唯物主义(物质是第一的)
(基本派别)唯心主义(意思是第一的)
(2)同一性:可知论(人可以认识世界)
不可知论(人不可以认识世界)
(3)世界的状态:辨证法(联系、变化、发展)
形而上学(孤立、静止、不变)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可知论、辨证法
唯物主义: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具体的物质)
(2)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孤立、片面、精英论)
(3)辩证唯物主义(唯物主义+辨证法)
唯心主义:
(1)客观唯心(客观精神、理、道)
(2)主观唯心(个人的意志)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
(1)背景:社会矛盾激化、主要矛盾、无产阶级壮大
(2)自然科学前提: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
(3)思想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辨证法(唯心)、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形而上学)
5.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特征
(1)科学的
(2)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3)无产阶级哲学
6.马克思主义是伟大工具
二.物质和意识(唯物论)
1.物质是什么?客观存在
2.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一定是运动的,不存在不运动的物质,只有运动才是物质
3.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存在静止,但它是相对的)
4.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5.自然规律是完全无意识的,社会是有意识的,但二者都是客观的。
6.意识=人脑+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月亮)
7.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有条件)
8.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辩证统一
9.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物质决定意识)
(1)世界是统一的,统一于物质,多样的统一
(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方法论)
三.事务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辨证法:1个特征,3个规律,5个范畴)
1、总特征:联系、发展
(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6重关系可以找到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人,蝴蝶效应)
(2)事物是永恒发展的
发展=新事物(好的)产生、旧事物灭亡(新中国成立)
要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方法论)
2、3个规律
基本规律1.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辨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矛盾=既对立又统一(两口子)(两点论)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内因决定外因)
(3)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普遍性:时时处处都有矛盾
特殊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重点论)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防止“一刀切”,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方法论)
基本规律2:质量互变规律
(1)度(量变和质变的临界点)
(2)量变和质变的关系:量变为质变做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引起新的质变
要注重积累,更要注重善于抓住机遇,做事情要善于把握“分寸”,讲究适度原则(方法论)
基本规律3:否定之否定规律
(1)辩证的否定=自我否定(内部矛盾);发展的环节;联系的环节;实质是“扬弃”
(2)事物的发展=(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三个阶段,两个否定,形成一个周期
(3)事物的发展是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
3、五对范畴(分清什么是什么、二者一定是辩证关系)
(1)现象与本质(2)形式与内容(3)原因与结果(4)必然性与偶然性(5)可能性与现实性
四.实践和认识(认识论)
1.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1)实践:人+能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三个基本形式:生产、处理社会关系、科学试验)
(2)认识是人在实践基础上的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3)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2.认识发展的过程(两次飞跃)
(1)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实践到认识)
(2)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认识到实践)
(3)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4)真理具有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
(5)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五.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和基本结构
1、唯物史观
(1)历史观: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总的看法。(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4个根据
(2)唯心史观=英雄史观(精英主义)社会意识>社会存在
(3)唯物史观=人民史观/社会存在>社会意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独创)
2、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地理环境
(2)人口
(3)生产方式:生产力(人和自然)+生产关系(人和人)决定应用
3、人类社会基本结构
(1)经济结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生产资料的所有制+生产中地位+产品分配关系
(2)政治结构:国家(阶级统治的暴力机器)
国体:阶级属性;政体:国家形式
(3)社会意识: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态(不进入上层建筑不反映经济基础=进入反映)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站在文章内容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
关注公众号
回复“免费资料”领取复习资料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交流群
<<点击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