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表良恶性肿瘤的鉴别
一、良性肿瘤
(一)皮肤乳头状瘤
乳头状瘤由覆盖上皮发生,外生性生长形成乳头状突起,呈菜花样或绒毛样外观,生长慢,体积小,可单发或多发。由于生长部位不同,其乳头上的覆盖上皮可为鳞状上皮,见于头面部、外耳道或阴茎龟头等处;柱状上皮者见于胃、肠等;移行上皮者见于肾盂、膀胱等。生长在阴茎和膀胱等的乳头状瘤较易恶变。治疗宜将瘤体完整切除。
(二)黑痣与黑色素瘤
1.黑痣为黑色素细胞组成的先天性黑斑。可分为:
皮内痣 位于真皮区,突起皮面,有时带有汗毛,最多见于;
交界痣位于表皮与真皮交界处,生长活跃,扁平、色素较深、好发于手、足,可恶变;早期交界痣可转变为混合痣,最后变为稳定的皮内痣。
混合痣 位于表皮基层和真皮浅层,其交界痣部分,具恶变倾向。
2.黑色素瘤可由黑痣恶变而来(与长期摩擦有关),也可自行发生。
黑痣恶变表现为迅速增大、色素加深、瘙痒不适、疼痛、溃烂、出血,周围出现色素环或卫星状小瘤,区域淋巴结肿大。黑色素瘤发展快,较早转移。
(三)乳头状疣
非真性肿瘤,多由病毒所致。表面是乳头向外突出,见多根细柱状突,其中轴见毛细血管基底平整,不向表皮下伸延。可自行脱落。
(四)老年性色素疣
多见于头额部近发际、暴露部位或躯干等部,高出皮面,黑色,斑块样,表面干燥、光滑或呈粗糙感。基底平整,不向表皮伸延。
(五)脂肪瘤
通常好发于脂肪组织较多的皮下,也可发生于肌肉和肌间隙中,多见于臀部及大腿。脂肪肉瘤的好发部位与脂肪瘤相同。脂脉瘤形状依部位而不同,大小也各异。较大脂肪瘤多呈分叶状,质软。对于影响功能和外观及可疑恶变的较大脂肪瘤以手术彻底切除为宜,少有复发。
(六)黄色纤维瘤好发于躯干、上臂近端的真皮层或皮下,瘤灶若超过1cm且生长较快,应疑为纤维肉瘤变,手术切除须彻底。
(七)带状纤维瘤腹壁肌因外伤或产伤后修复性增生所成,无明显包膜,宜手术切除。
另外,通常位于腹腔外部位的硬纤维瘤,已是低度恶性的纤维肉瘤,虽不易转移,但局部浸润生长,宜手术彻底切除,并加用三苯氧胺或放疗。
(八)神经鞘瘤
神经鞘瘤在体表多见于四肢神经干的分布部位。可位于神经干中央(中央型,也可源于神经边缘)。
(九)神经纤维瘤
神经纤维瘤呈多发性、常对称。皮肤常伴有咖啡样色素斑,肿块可似乳房。多无症状,偶有明显疼痛。可伴有智力低下,不明原因的头痛,也可有家族聚集倾向。另一类神经纤维瘤可呈皮样囊肿型,多发于头顶、臀部。
(十)血管瘤
多见于婴儿及儿童,可发生于身体各处,但多见于皮肤及皮下组织。随身体发育可逐渐生长。可分为毛细血管型、海绵状型及蔓状血管瘤。血管瘤为血管内皮细胞病变,充满血液,质软并有压缩性。因其深浅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皮肤特征,毛细血管瘤皮肤为斑片状红色,海绵状血管瘤为淡蓝色。治疗时,手术往往不易彻底,而只能行部分切除,或以药物栓塞、硬化等。
(十一)皮样囊肿
皮样囊肿好发于幼儿或青春期,生长慢,球型,不易移动,多柔软有波动感,偶见质地坚硬者。
(十二)皮脂腺囊肿
皮脂腺囊肿多见于头、面部、背部等皮脂腺分布密集部位,表面可见黑点。
(十三)表皮样囊肿:多因外伤时表皮细胞植入皮下而成,与皮肤及皮下均无粘连,活动度大。手术切除效果佳。
(十四)腱鞘囊肿:由浅表滑囊经慢性劳损粘连而成。多见于活动较多的关节附近,如手腕等。囊肿坚硬,有一定活动度,无痛。可行加压挤破自行吸收或手术切除,但较易复发。
二、恶性肿瘤
皮肤癌:多见于头面部、下肢。
(一)基底细胞癌
基底细胞癌发缓慢,很少转移,也可同时伴有色素增多,呈黑色,质地较硬,表面呈蜡状,破溃时边缘呈展鼠咬状。
(二)鳞状细胞癌
鳞状细胞癌由于易形成溃疡故表面呈菜花状,边缘隆起不规则,底部不平,易出血,伴恶臭。
(三)黑色素瘤
黑色素瘤多由色素痣恶变而成,发展迅速,如色素痣处出现刺痛、痒感时应高度怀疑本病。
(四)隆突性皮纤维肉瘸
隆突性皮纤维肉瘤多见于躯干,表面皮肤光滑,似薄的瘢痕疙瘩样隆突于表面,易转移。
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站在文章内容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
关注公众号
回复“免费资料”领取复习资料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交流群
<<点击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