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成考专升本艺术概论之常识(三)
西方音乐简史
18世纪下――19世纪初古典主义
维也纳海莫贝理性情感统一、形式严谨完美、创作手法重戏剧冲突
海顿《创世纪》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一方面继承了海顿莫扎特的古典主义传统,一方面开浪漫主义音乐的先河,起到了桥梁和里程碑的作用。不但愤怒地反对封建制度的****,而且用他的音乐号召人们为自由和幸福而斗争。贝多芬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伟大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集中体现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进步思想,它的革命英雄主义的形象可以用"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获得胜利"加以概括。他的作品了既壮丽宏伟而又极朴实鲜明,它的音乐既内容丰富,同时又易于为听众所理解和接受。人称“乐圣”。第三交响曲《英雄》(成熟)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
费加罗的婚礼古典主义歌剧,取材于法国著名戏剧家博马舍的同名喜剧,由剧作家达。彭特改编,著名音乐家莫扎特作曲。
秧歌剧20世纪40年代初,陕甘宁根据地开展的”新秧歌运动“基础上,形成的歌舞小戏,特点使:以故事化的歌舞表演为主,人物、情节、化妆、表演都比较简单,一般在露天广场演出,其音乐多采用陕北民歌曲调和地方戏曲、曲艺音乐填词改编、内容多位抗战、生产、反封建。《兄妹开荒》《夫妻识字》
戏剧
戏剧四要素:演员、导演、剧本、舞美
音乐剧起源于欧洲的通俗歌舞剧,19世纪中叶后在美国纽约得到发展,逐渐成为富有商业性的大众化的艺术品种,并流传到世界各地。音乐剧是音乐、舞蹈和戏剧的集合,它通常有一个单纯而有趣的剧情,在戏剧表演中充分发挥歌唱和舞蹈的作用,把歌唱和舞蹈作为塑造人物和表现内容的重要手段。《猫》《西贡小姐》。
悲剧起源于古希腊。思想内涵一般是表现正义斗争在一定条件不可避免地遭受挫折或失败,以及美好理想的破灭,斥恶扬善,给人以激励和启迪。分为:英雄悲剧《被缚的普洛米修斯》性格悲剧《哈姆雷特》命运悲剧《俄狄普斯》社会悲剧《罗米欧与朱丽叶》《梁祝》
喜剧起源于古希腊的狂欢歌舞和滑稽戏。必须具备的素质:给观众以快感,可笑性。优秀的喜剧具有深刻的社会内容,,能够把生活中的丑恶、落后和缺陷暴露出来,用讽刺和嘲笑否定。也可以是善意的嘲笑,劝喻人们认识改正缺点。《费加罗的婚礼》《钦差大臣》
正剧不拘泥悲剧和喜剧的划分,灵活利用两者有利因素,加强表现生活的能力,适应了戏剧发展的需要。16世纪意大利巴蒂隆。仙蒂尼称之为悲喜剧,18世纪狄德罗和博马舍称之为“严肃剧”,19世纪成为主流。
四大徽班三庆班、四喜班、春台班、和春班。四大徽班进京,被视为京剧诞生的前奏,在京剧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临川四梦是汤显祖及其四部剧作的别名。明代伟大的戏剧家、文学家汤显祖是临川人,“临川”遂为先生的别号,而“四梦”则是其《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
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
文明戏“文明戏”是早期的京剧改革。文明戏的剧目都是以清末民初期间民间流传的时事故事为题材。文明戏以京剧的文武场伴奏,采用京剧的唱腔,对话用京白不用韵白。唱与白三七开,已向话剧方向发展了。文明戏的剧目不多,大概只有十几出。每出戏都分几集,每日只演一集,所以上演一个月也不会重复。为了使戏演得持久和火暴,剧中夹杂不少插科打诨式的笑料,看起来类似现在的喜剧小品:《宦海潮》、《渔家女》和《锯碗丁》。
爱美剧“五四”文学革命开展了对中国旧剧的讨论,批判堕落的文明戏,翻译介绍欧美话剧。在此基础上,一些戏剧家提出了“爱美”的口号(英文Amateur 的音译,意为非职业戏剧,不以营利为目的。)辛亥革命以后欧阳予倩、洪深、顾仲彝等人创办了“戏剧协社”等业余剧团,时称“ 爱美剧”,是根据“业余”的英文译音而来的。那时候,这是最时尚的事,牵着年轻人的崇拜和狂热的心。而最最领风气之先的是那些在台上演出的演员。他们自己写剧本,改编别人的剧本,甚至编导客串角色,他们的乐趣首先是为了自己的爱好,喜欢的东西――倘若现实中还没有,或还不成熟,就去创造它完善它。他们用才智和热情创建着“时尚”,可对此他们当时并没有多少在意。
文艺复兴
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著名戏剧家,一生共创作37部剧本,两首长诗,154首十四行诗。
1590年到1600年是莎士比亚创作的早期,又称为历史剧、喜剧时期。这一时期莎士比亚人文主义思想和艺术风格渐渐形成。当时的英国正处于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鼎盛时期,王权稳固统一,经济繁荣。莎士比亚对在现实社会中实现人文主义理想充满信心,作品洋溢着乐观明朗的色彩。这一时期,他写的历史剧包括《理查三世》《亨利四世》(上下集)和《亨利五世》等9部。喜剧包括诗意盎然的《仲夏夜之梦》扬善惩恶的《威尼斯商人》反映市民生活风俗的《温莎的风流娘儿们》宣扬贞洁爱情的《无事生非》和歌颂爱情又探讨人性的《第十二夜》等10部。这些剧本基本主题是爱情、婚姻和友谊,带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表现了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生活理想。与此同时,他还写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等悲剧3部,作品虽然有哀怨的一面,但是基本精神与喜剧同。
电影
电影按照不同类型(或称样式)的规定要求制作出来的影片。作为一种影片制作方式,三四十年代在好莱坞曾占踞统治地位。所谓类型是指由于不同题材或技巧而形成的影片范畴、种类或形式。类型电影具有如下特点:影片创作者必须严格遵守制片人为他指定的影片类型的基本规定,即:公式化的情节、定型化的人物、图解式的视觉形象。例如希区柯克的惊悚片、香港的警匪片等。类型电影作为一种拍片方法,实质上是一种艺术产品标准化的规范。随着大制片厂制度在五十年代以后的逐渐解体,类型电影也趋于衰落,各种类型之间的严格界线趋于模糊,愈来愈成为一般意义上的样式划分了。
独立电影又被称为独立制片电影。最初,它只是好莱坞电影的专有名词,是相对主流电影而言的,是那些由创作者自己筹资拍摄的低成本电影。这类电影都以创作者的个人意志为电影的灵魂,创作者在摄制过程中拥有最高的创作操控权利。也正因为此点,独立电影根据创作者的个人水准,拍摄的电影可以是艺术品位非常高的精品,也很可能是粗制滥造的垃圾。
长镜头是指连续地用一个镜头拍摄下一个场景,一场戏或一段戏,以完成一个比较完整的镜头段落,而不破坏事件发展中时间和空间连贯性的镜头。一般认为,电影史上最早应用长镜头的范例是“纪录片之父”罗伯特・弗拉哈迪1916年拍摄的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1941年美国导演奥逊・威尔斯在他的经典影片《公民凯恩》中,又成功地运用了长镜头段落和景深镜头、运动摄影以及多视角的叙事结构。这部影片被誉为“现代电影的里程碑”。
长镜头最根本的在于镜头内纵深的场面调度产生的纪实性和整个影片节奏的起承转合所体现的现实主义风格。当然,相对而言,讲求景深内的场面调度会使镜头的时间变长、节奏变慢。例如台湾导演侯孝贤的作品《悲情城市》、《恋恋风尘》等影片。
长镜头的作用为:能以一个单独的镜头表现完整的动作和事件,而其含义不依赖它与前后镜头的联结就能独立存在;强调长镜头在时间上的连续性和深焦距造成的完整的空间的作用,形成几个平面互相衬映、互相对比的复杂画面空间结构;由于这种多层面和多元性的画面,自然派生出多义性,使观众在欣赏影片时有相当大的选择自由和读解空间。
蒙太奇是法语montage的译音,原是法语建筑学上的一个术语,意为构成和装配。后被借用过来,引申用在电影上就是剪辑和组合,表示镜头的组接。简要地说,蒙太奇就是根据影片所要表达的内容,和观众的心理顺序,将一部影片分别拍摄成许多镜头,然后再按照原定的构思组接起来。一言以蔽之:蒙太奇就是把分切的镜头组接起来的手段。
纪实风格源于路易・卢米埃尔兄弟放映的《工厂大门》《婴儿喝汤》《水浇园丁》等影片对生活的纪实。强调真实客观地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
戏剧风格源于美国用电影对舞台演出的纪录,注重场面繁华、情节曲折、明星效应,形成好莱坞式电影风格,对故事片创作产生重大影响,成为电影市场中主要的影片样式。(***98年3月9日对《泰坦尼克号》和美国电影的看法)。
电影的发明1895
1895年12月28日,世界第一次电影公开放映在巴黎卡普辛路十四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
原始电影
(1)《水浇园丁》卢米埃尔
(2)梅里爱《月球旅行记》(1902)
1900年前后,一批富有创新精神的英国电影人以他们的创作为早期电影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被称为“布莱顿学派”
中国电影发展史
中国电影的萌芽(1896-1921):
中国的第一次电影放映:1896年(清光绪二十三年)8月11日,上海徐园的“又一村”放映的“西洋影戏”。
1905年摄制的《定军山》(戏曲片)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戏曲片。
我国摄制故事片的开端--《难夫难妻》(1913):《难夫难妻》是郑正秋在为亚细亚影戏公司编写剧本后,与张石川联合导演了这部影片。《难夫难妻》是郑正秋参加电影工作的开始。首次演出的地点是演出文明戏的上海新新舞台。(1913年9月)
梅兰芳(1894-1961),字畹华,原籍江苏苏州,生于北京。祖父梅巧玲、父亲梅竹芬都是著名的京剧旦角演员。梅兰芳八岁学戏, 十一岁开始登台演出, 十四岁在喜连成科班正式搭班演戏。他在艺术上善与继承,勇于创造,(戏路很宽,二十岁后他除了演青衣外, 又演闺门旦、贴旦、刀马旦,昆曲的造诣很高。他创造了许多古装歌舞剧。《春香闹学》[昆曲]和《天女散花》[古装歌舞剧]是他从1916年经常演出的剧目。吴永刚1934年导演的《神女》一片,被认为是中国无声电影的代表作。
中国电影导演的分代不是一个严密的学术概念,而只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一般来说这样划分:
1、“第一代导演”指20年代中国电影的拓荒者,如张石川、郑正秋等。
2、“第二代导演”指三、四十年代活跃在影坛上的一批导演,如蔡楚生、孙瑜、费穆《小城之春》、吴永刚等。他们是第一代导演的学生。
3、“第三代导演”指吴、六十年代活跃于影坛的导演,如郑君里、谢晋、水华、成荫、崔嵬、凌子风、谢铁骊等。
4、“第四代导演”指在“文革”前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或各电影厂培养出来,在新时期崭露头角的一些导演,如张暖忻、吴贻弓、滕文骥、吴天明、谢飞、郑洞天、黄建中、黄蜀芹等。
5、“第五代导演”指电影学院78班毕业的一批导演,如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何群等。
6、“第六代导演”指八十年代中期接受电影教育在九十年代初开始拍电影的一批导演。如管虎、路学长、娄烨等。
7、“第七代导演”。更认可“新生代导演”的提法,如姜文、贾樟柯、张扬、施润玖、金琛等。
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站在文章内容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
关注公众号
回复“免费资料”领取复习资料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交流群
<<点击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