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成考了解成考 报名流程报名流程 加分政策加分政策 真题汇总 10年-23年真题 成考办电话成考办电话

咨询热线

13176677032 (点击在线咨询)
首页 > 复习资料 >
自考攻略

【专升本】2021年山东成考《语文》精讲复习资料一

时间:2021-03-05 16:49:48 作者:储老师

z成考助学

第一篇 季氏将伐颛臾

《论语》

一、孔子生平及《论语》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他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相传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

《论语》是先秦时期一部著名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以记言为主。《论语》的内容不仅反映了孔子的人生态度和当时社会的社会风貌,还涉及政治、哲学、教育、文艺等各个方面。在政治上,孔子提倡“仁”,主张“仁者爱人”,“克已复礼”;在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在学习方法上,他认为应该“举一反三”,“温故知新”,“学而不厌”,“不耻下问”。《论语》语言简朴、生动、通俗、深刻、具有格言特色。《论语》是中国儒家文化的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它的许多思想对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古人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由此可见这部著作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二、背景介绍

春秋时鲁国有一著名的历史事件,称为“三桓犯上”。鲁庄公有第三人:庆父、叔牙、季友,因为都是桓公的儿子,故其后代称为“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桓势力渐渐强大,不把鲁国国君放在眼里,甚至在鲁襄公十一年将公室瓜分。为了进一步排挤鲁国国君,季孙氏又谋求进一步扩充实力。季氏将伐颛臾一事,不见经传。后世注家以为是子路、冉有向季氏转达了孔子的意见,季氏惧祸而止。

三、重点字词

1、季氏:季孙氏,鲁国最有权势的贵族,这里指季康子,名肥。颛臾(zhuān

yuacute;),小国,是鲁国的属国,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北。旧说季氏贪颛臾土地而攻之。依文意乃季氏与鲁君矛盾极深,历代鲁君欲除季氏,季氏恐颛臾再为患,这就助了鲁君,故欲攻之。

2、冉有和季路当时都是季康子的家臣。冉有,名求,字子有。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两人都为孔子弟子。见:谒见。

3、有事:这里指军事行动。古代把祭祀和战争称为国家大事。当时季氏专制国政,与鲁哀公的矛盾很大。他担忧颛臾会帮助鲁哀公削弱自己的实力,所以抢先攻打颛臾。

4、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吧?“无乃hellip;hellip;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hellip;hellip;吧”。尔是过,责备你,这里的意思是批评对方没尽到责任。是:结构助词,提宾标志。过:责备。

5、先王:指周之先王。

6、东蒙主:主管祭祀蒙山的人。东蒙,山名,及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主:主管祭祀的人。

7、是:代词,指颛臾。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社稷是祭祀谷神和土神的祭坛。有国者必立社稷。国亡,社稷被覆盖起来废掉,故社稷为国家的象征。这里指鲁国。

8、何以伐为:为什么要攻打它呢?何以:为什么。何hellip;hellip;为:表反问语气。

9、夫子:季康子。

10、周任:上古时期的史官。

11、陈力就列:能施展自己才能,就接受职位;如若不能,就应辞去职务。陈:陈列,施展。就:担任。列:位次,职位。止:不去。

12、危:不稳,这里指站不稳。持:护持。

13、颠:跌倒。扶:搀扶。

14、相(xiagrave;ng):搀扶盲人走路的人。

15、兕(sigrave;):独角犀。柙(xiaacute;):关猛兽的笼子。

16、龟玉都是宝物。龟:龟版,用来占卜。玉,在:指玉瑞和玉器。玉瑞用来表示爵位,玉器用于祭祀。椟(duacute;):匣子。

17、固:指城郭坚固。近:靠近。费(古读bigrave;):季氏的私邑,及今山东费县。

18、这句说,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疾:痛恨。夫:代词,那种。舍:舍弃,撇开。

19、这里指国君和大夫。国:诸侯统治的政治区域。家:卿大夫统治的政治区域。

20、又有一说法为“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寡:指人口少。

21、这句大意是,财富分配公平合理,上下各得其分,就没有贫穷。

22、这句大意是,上下和睦,人民都愿归附,就没有人口少的现象。

23、安无倾:国家安定,就没有倾覆的危险。

24、夫:句首语气词。如是:如此。

25、文:文教,指礼乐。来:使hellip;hellip;来(归附)。

26、安:使hellip;hellip;安定。

27、相:(xiagrave;ng)辅佐。

28、分崩离析:四分五裂。守:守国,保全国家。

29、干:盾牌。戈:古代用来刺杀的一种长柄兵器。干戈:指军事。

30、萧墙:国君宫门内迎门的小墙,又叫做屏。因古时臣子朝见国君,走到此必肃然起敬,故称“萧墙”。萧:古通“肃”。这里借指宫廷。

四、文言基础知识整理

1、通假字:

无乃尔是过与“与”同“欤”句末语气词,表猜测(猜度)

2、古今异义: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以为:古义:以之为的省略,可译为“把它作为”;今义:认为)

3、词类活用

a.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来:使动用法,使┅┅来)

b.既来之,则安之。(安,使动用法,使┅┅安定)

c.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来:使动用法,使┅┅来)

4、成语积累

a.既来之,则安之:语出《季氏将伐颛臾》。本指招徕远人,并加以安抚。后指已经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多用于劝慰别人。

b.祸起萧墙:语出《季氏将伐颛臾》。谓祸患起于内部。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比喻祸乱产生于内部。也作“祸发萧墙”“萧墙祸起”

c.分崩离析:崩:倒塌;析:分开。崩塌解体,四分五裂。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5、句式特点:

A、宾语前置

a.“求!无乃尔是过与?(古汉语中以“是”为标志的宾语前置句,“尔是过”“过尔”,责备你)

b.何以伐为?(古汉语中,疑问代词作介词前置宾语句,“何以”即“以何”)

6、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a.“季氏将有事于颛(zhuān)臾(yuacute;)(“于颛臾”做动词“有事”的补语,翻译时应放到动词的前边,译作状语)

b.虎兕(sigrave;)出于柙(xiaacute;),龟玉毁于椟(duacute;)中(“于柙”“于椟”做动词“出”、“毁”的补语,翻译时应放到动词的前边,译作状语)

c.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于费”做动词“近”的补语,翻译时应放到动词的前边,译作状语)

d.而谋动干戈于邦内(“于邦内”做动词“谋动干戈”的补语,翻译时应放到动词的前边,译作状语)

7、固定句式:

a.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表示推测语气,即“恐怕『该不会,莫不是』┅┅吧”;译为“恐怕应该责备你吧?”)

b.何以伐为?(何┅┅为,表示反问语气,即“为什么┅┅呢?”译为“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又如“何以见放为?;夫子何命焉为?”)

课文分析

五、课文分析

文章主要记录了孔子就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发表的三段议论。

第一段话说明了他反对季氏攻打颛臾的理由;一是“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即颛臾在鲁国一向有名正言顺的政治地位;二是“且在邦域之中矣”,即颛臾的地理位置本就在鲁国境内,对鲁国一向不构成威胁;三是“是社稷之臣也”,意即颛臾素来谨守君臣关系,没有攻打的理由,孔子的话体现了他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反对强行霸道,诉诸武力。

第二段孔子引用周任的名言:“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批评冉有、季路推卸责任的态度。

第三段话孔子正面阐述他的政治主张。

此文是篇驳论,借对话形式展开批驳,破中有力,运用了历史材料,“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现实事例,颛臾在“邦域之中”,“是社稷之臣”;名人名言,“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三种论据,立论坚实可靠,驳斥也有理有据。

文中的比喻句形象表达孔子的观点。“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用盲人搀扶者的失职来比喻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而没有尽到责任。“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比喻有双重喻义:一是将季氏比作虎兕,将颛臾比作龟玉。季氏攻打颛臾,好比虎兕跑出笼子伤人;颛臾如被攻灭,好比龟甲、玉石毁于盒中,二是将冉有、季路比作虎兕、龟玉的看守者,虎兕出柙伤人,龟玉毁于椟中,是看守者的失职。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若不能劝谏季氏放弃武力,致使颛臾被灭,也是他们的失职。

文中有三处用了反诘句,“何以伐为?”“则将焉用彼相矣?”“是谁之过与?”反诘句的运用使句子感情色彩强烈,批驳力较强;也使肯定的答案寓于反问当中,使肯定更为有力,语气亦更加含蓄,引人思索。

六、写作特点

本文是一篇语录体的议论文。通过孔子与冉有和季路的对话,体现了孔子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深刻的政治眼光。孔子虽然历来主张温、良、恭、俭、让,但是面对原则问题时,他却又有“当仁不让”的精神,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格。

1、此文是篇驳论,借对话形式展开批驳,破中有力,驳立结合,使驳斥更加有理有力。

2、文章运用了三种论据,立论坚实可靠,驳斥也有理有据。

有历史材料,“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现实事例,颛臾在“邦域之中”,“是社稷之臣”;名人名言,“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3、文中的比喻句形象表达孔子的观点。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用盲人搀扶者的失职来比喻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而没有尽到责任。“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比喻有双重喻义:一是将季氏比作虎兕,将颛臾比作龟玉。季氏攻打颛臾,好比虎兕跑出笼子伤人;颛臾如被攻灭,好比龟甲、玉石毁于盒中,二是将冉有、季路比作虎兕、龟玉的看守者,虎兕出柙伤人,龟玉毁于椟中,是看守者的失职。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若不能劝谏季氏放弃武力,致使颛臾被灭,也是他们的失职。

4、文中有三处用了反诘句,“何以伐为?”“则将焉用彼相矣?”“是谁之过与?”反诘句的运用使句子感情色彩强烈,批驳力较强;也使肯定的答案寓于反问当中,使肯定更为有力,语气亦更加含蓄,引人思索。

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站在文章内容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

考试提醒

成绩查询:11月25日

微信公众号

考生交流群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与考生自由互动、并且能直接与专业老师进行交流、解答。
微信交流群 扫一扫加入微信交流群 与考生自由互动、并且能直接与专业老师进行交流、解答。

关注公众号

回复“免费资料”领取复习资料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交流群

<<点击收起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

APP下载

APP
下载

联系微信
联系
微信
扫描二维码
扫描
二维码
反馈建议
反馈
建议
回到顶部
回到
顶部
APP下载
微信客服
微信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