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秋 水 (节选)
《庄子》
一、作者及其代表作
庄周(前369-前289),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当过蒙地漆园吏。一生过着清贫的生活,主要活动是从事著述。
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后世把他和老子并称为“老庄”。他提倡无为而无不为,他鄙视功名利禄,拒绝与统治者合作,对当时的黑暗社会,作了较深刻的批判。
《庄子》(亦称《南华经》),现存33篇。一般认为其中内篇7篇是庄子所著,外篇15篇、杂篇11篇大都是他的门人或后学所作。
《庄子》多采用寓言形式,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夸张大胆,比喻生动,讽刺辛辣,语言铿锵,汪洋恣肆,艺术境界恢宏瑰玮,富有浪漫主义色彩。鲁迅称“其文汪洋捭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二、课文主旨
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给我们的启示是:人们不能囿于个人的见闻而自满自足,应该努力学习,不断进步。
三、学习要点
1.理解本文的寓言特色
本文虚构河伯与海若对话的寓言故事,将抽象的哲理形象化。海若是庄子思想观点的化身,河伯是庄子要批判的思想观点。
2.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作用
开头的景物描写,以河水与海水大小的对比,陪衬河伯与海若的不同思想境界,形象的突出了主题,为后文的议论作了铺垫。
四、疑难词句解析
1.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涘:水边、岸边; 辩通“辨”,分辨)
2.东面而望,不见水端。(东面:面朝东;东,名词做状语;面:动词,向东看)
3.望洋向若而叹。(望洋:仰视的样子; 叹,感叹)
4.拘于虚也:(虚:通“墟”,处所,住所)
5.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少:小看,以hellip;hellip;为少,动词的意动用法; 轻;轻视,以hellip;hellip;为轻,形容词用作动词)
6.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已:停止; 虚:虚空)
7.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以:因为; 自多:自夸;多:自负,炫耀)
8.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听到各种道理,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这就是说的我呀;莫己若:莫若己,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9.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我将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耻笑;见:被;大方:懂得大道理的人)
五、重点段落分析
(一)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本段描写了哪两种景象?二者的关系是什么?
一是黄河秋水暴涨的景象,一是大海无边的景象,二者是对比关系,暗指河伯河北海若不同的思想境界,进一步用来说明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
2.从这段话来看,《秋水》这篇文章是采用什么方法来讲道理的?
采用具有形象性和故事性的方式讲道理,虚构河伯与海若对话的寓言故事,将抽象的说理形象化。
(二)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1.北海若的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即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
2.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方法?
比喻、排比。
(三)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
1.本段的论点是什么?客观上给予人们什么启迪?
大小是相对的,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用十分有限,反对自我夸耀。客观上启迪人们不断地发现和研究新事物,认识无止境,学无尽头,要不断进取,永不自满自夸。
2.本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效果如何?
比喻,用具体的事物将抽象的道理阐述得形象生动,具体深刻。
反诘,增强逻辑力量,增强气势,使说理更加透彻有力。
(四)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1. 庄子嘲讽伯夷、仲尼“自多”所依据的理念是什么?
庄子依据的是: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十分有限这一宏观理念。
2. 这里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
例证法和类比论证。
3. 这里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排比、反诘。
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站在文章内容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
关注公众号
回复“免费资料”领取复习资料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交流群
<<点击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