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篇 论 毅 力
梁启超
一、作者简介
梁启超,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与康有为和称“康梁”,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代表作有《饮冰室合集》。
二、课文主旨
本文选自梁启超《饮冰室文集》中的《专集·新民说》。本文的背景:写于戊戌变法(“百日维新”)失败后不久,作者借以鼓励身处逆境中的同人,不要因一时的挫折而灰心,要以百折不挠的毅力,克服困难,继续从事改良运动。
三、学习要点
1.掌握文中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作者从成与败、顺与逆、强与弱、彼与我多方面对比中,把毅力的重要性阐述得十分透彻。
2.理解本文各段中的比喻句和层递句:
第二段:人生必遇顺逆两境,事无大小必有阻力。只有毅力至强的人,才能最终获得成功。(正反对比论证;层递手法的运用,说明没有毅力不会成功,毅力不强不会成功,只有毅力至强者才能取得成功)
第三段,顺逆两境之间可以转化,有毅力,可能变逆境为顺境(正反对比论证;层递手法,从反面说明没有至强的毅力就不能取得成功;类比论证)
四、疑难词句
1.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艳:非常)
2.要其何以成,何以败。(要:概括地推究)
3.其间风潮之或顺或逆,常相参伍。(或:有时;参伍:错杂)
4.成败之数,视此而已。(数:天数,此处指规律)
5.而顺逆两境又常相间以迭乘。(迭乘:交替呈现)
五、重点段落简析
(一)孔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复一篑,进,吾往也。”孟子曰:“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成败之数,视此而已。
1.本段文字出自哪篇课文?请指出作者、题目。
本段文字出自梁启超的《论毅力》。
2.孔子和孟子的话观点是否一致?和结句“成败之数,视此而已”有何联系?
孔孟的话观点是一致的。和结句“成败之数,视此而已”,也是一脉相通的。孔孟都反对功亏一篑,主张做事要坚持到底。
3.文中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运用了引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二)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要其何以成,何以败?曰: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1.从这个开头看,《论毅力》的总论点是什么?
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2.开头有什么特点?
开篇就提出中心论点,是开门见山的写法,让读者一目了然。
3.这个开头体现出《论毅力》怎样的论证方法?
全篇使用对比论证的方法。
(三)其在志力薄弱之士,始固曰吾欲云云,吾欲云云,其意以为天下事固易易也,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其次弱者,乘一时之意气,透过此第一关,遇再挫而退;稍强者,遇三四挫而退;更稍强者,遇五六挫而退;其事愈大者,其遇挫愈多,其不退也愈难,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
1、这里描述了哪几种不同毅力的人?
五种不同毅力的人:志力薄弱之士、其次弱者稍强者、更稍强者、至强之人。
2.作者描述这几种不同毅力的人的不同结果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
毅力越坚强的人,越是能够克服困难,越是能够坚持,并最终达到目标。
3.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和论证方法?
层递的修辞手法,对比论证方法。
(四)更譬诸操舟,如以兼旬之期,行千里之地者,其间风潮之或顺或逆,常相参伍。彼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而后得从容以进度其顺。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达也。
1、这段话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运用比喻论证方法。
2、论证效果怎样?
论述对待逆境如同“操舟”一样。“兼旬之期(二十天之内),行千里之地”,“风潮之或顺或逆,常相参伍(交相错杂)”。靠什么呢?当然是毅力坚苦忍耐之力。没有毅力的人是不可能到达彼岸的。这就把抽象的道理用形象化的论证表达了出来,可以极大地引起读者的共鸣,并起到深入浅出,令读者信服的作用。
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站在文章内容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
关注公众号
回复“免费资料”领取复习资料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交流群
<<点击收起